石磨
  
  石碾子部件
  
  石臼
  
  禾塘磙子
  
  老師用實物給學生講解農耕用具的作用。 均為章帝攝
  紅網長沙縣站12月9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潘東曉)“這是什麼?”“這是石磨。”近日,長沙縣路口鎮明德小學的農耕文化展示區內,五年級的小學生們圍著兩個壘在一起的圓石塊,好奇地、小聲地問著老師。58歲的老教師李映強緩緩地講述起已從農戶家庭消失了的石頭器具的故事。
  “石磨、石碾子、石臼、禾塘磙子等石頭器具曾是長沙縣老百姓家裡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在這個使用過上世紀原始器具和感受過現代自動化器具的老教師看來,“不瞭解以前勞動工具的落後,又怎麼能體會現代器具的便利呢?”
  回憶中有母愛也有傳承
  “糖油粑粑好吃,可是沒有電磨和糯米粉時,孩子們是怎麼吃到的呢?那時每到端午、小年,媽媽會用石磨來磨糯米粉。”李映強回憶著這溫暖的一幕:端午將至,雨滴順著屋檐滑下,包著頭巾的母親轉動著石磨,從臼口放入糯米,經上下兩塊石墩的磨動,糯米被碾碎、成粉,流入石磨下的木桶里。“現在超市裡就有現成的糯米粉,哪需要母親來推幾個小時的石磨。”李映強對沒見過石磨的娃娃們說,“可是正因為需要經過費時費力的加工才能吃到,那時吃起來會特別香。”
  “我家也有一個石磨,現在基本不用了。”明德小學的工友彭義林今年64歲,這些石頭器具也是他的家庭回憶。“家中石磨之所以不扔掉,是因為它曾作為遺產傳了三代,從曾祖父一代傳到父親一代。”彭義林說,這個石磨是由曾祖父從北山鎮背回上等麻石,然後請本地石匠花半個月才製成的。“現在都完好無缺,除了木把手換了幾次。”彭義林感慨道,“這用了幾代的老物件現在沒用武之地咯。”更先進的電磨及食品現成品到處都是,讓石磨成為了一段記憶,彭義林對此唏噓不已。
  重溫老物件才知現代工具的便利
  “可以用石頭磨出米粉,好神奇呀。”五年級的王能摸著石磨,連連驚嘆。在李映強講解完石磨的原理和作用後,孩子們紛紛為老物件曾經發揮的作用點贊。
  “學校農耕文化展示區內的石磨、石碾子、石臼都是稻米、大豆等的加工工具,曾是每家每戶必備的生產生活用品。瞭解老物件,能使我們特別是從來沒有見過這些東西的學生們,體會現在器具的便利和現代生活的幸福。”明德小學校長湯帥說,這正是學校設立農耕文化展示區,陳列展示老物件的目的所在。
  相關鏈接
  這些石頭做的老物件你都認識嗎?
  石磨:石磨是把米、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石磨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相傳是魯班發明。
  石碾子和石臼:石碾子由碾台、碾盤、碾滾和碾架等組成。碾盤中心設豎軸,連碾架,架中裝碾滾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盤和碾滾上分別由石匠鑿刻了很有規則的紋理,通過碾滾子在碾盤上的滾動達到碾軋加工糧食作物的目的。石臼是一種借助人力,通過搗、砸等方式對穀物進行加工的工具。
  據介紹,石碾子是地主和富戶家庭採用,普通家庭用石臼(又稱兌臼窩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打穀機出現後,均逐漸消失。
  禾塘磙子:沒有水泥坪的時候,長沙縣的農民會用禾塘磙子先將泥地壓實壓平,再糊上牛糞,泥土地就會變得和水泥坪一樣光滑,曬谷時穀子就不會混入泥土。  (原標題:石頭器具:曾是傳家寶 現在蹤影難尋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c50ocrk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